本會理事長蔡玉玲女士,接受遠見天下《城市學》頻道專訪,分享跨界的職場心得,與數位金融、5G發展觀點,訪談豐富有趣,深度廣度兼具!
台大法律系畢業,26歲就當上法官,待過大型科技外商(IBM大中華區法務長),後來還拔擢到公部門歷練(2013~16年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),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蔡玉玲的「跨界」人生,既豐富、又有趣。
進入內閣那兩年多,她經手過:電子商務、創新創業、頻譜政策、開放資料、自造者運動(Maker)等重大科技議題,不但把延宕多年的「匯流五法」送出行政院,還與「零時政府」(g0v.tw)民間社群合作,打造「vTaiwan」政策交流平台,可說是近年推動政府「數位化」的先鋒。
卸下公職這幾年,蔡玉玲依舊密切關注金融創新及科技法規動態,活躍於台灣金融科技協會、全球ICO資訊透明聯盟、台灣區塊鏈暨加密貨幣自律組織等單位,且不時對政府的數位思惟和產業政策提出建言。
在敦化南路的辦公室受訪這天,一席黑衣、戴著紅色鏡框的蔡玉玲多次呼籲,政府應該積極面對快速變化的科技演進。對於近年被外界廣泛討論、即將在台正式上路的5G,以下是她與《城市學》的對談精華:
Q:5G話題喊得震天價響,您覺得它的真正衝擊是什麼?
A:5G來了,會連結所有設備、影響到所有產業、進入每個人的生活,這趨勢是擋不住的。
但對產業來講,面對的是「時效」問題,因為時間就是成本!比如FinTech弄了一個「監理沙盒」,所有架構都OK,國外都做了,可是速度很重要,因為競爭越來越快。問題不在沙盒本身,而是你多快可以決定它要進沙盒?假使現有法令不允許這新東西,公部門跟業者要一起思考,怎樣的監管方式是對的。
Q:未來5G的應用橫跨許多產業和部會管轄範疇,這對公部門來說是挑戰嗎?
A:5G是新的東西,公部門要先define(定義),而5G特性就是「跨領域」跟「跨產業」,但《電信管理法》已經把電信、電視等等的都整合了,所以會產生一些跨部會協調的問題。
我當政委那兩年半的最大心得就是,跨部會協調真的非常耗時,因為每個單位都有《組織法》,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規範裡想問題。所以事情一旦跨部會,第一個:誰管?每個部會都有法律規定的業務範圍,要花很多時間協調,更涉及到預算,事務官擔心如果沒符合《預算法》,他會有法律責任。
我那時候負責數位匯流,就建議要有個行政院控制的單位,直接處理這個跨部會問題,讓它叫得動各部會。不然大家都是平行單位,意見都一樣沒問題,萬一不一樣,得要有人拍板!
比方5G設備想放上路燈,就會產生一些問題。是要從政府運作面來講,或者該從產業發展來講,要全部做?還是慢慢做?5G是發展中的科技,產品推陳出新非常快,一次全做的話,可能半年後第二版就出來啦,也可能等你跑完採購程序,新產品又出來了。
我手機什麼時候換?可以自己按照預算來決定。但政府要換電線竿或路燈的話,是只有台北市做嗎?高雄跟台中為什麼沒有?預算又該怎麼撥?
Q:5G預計會帶動「數位紅利」商機,但也有人警告,這會衍生很大的資安風險和隱私外洩危機?
A:我當政委的時候開始做open data(開放資料),先將政府的資料分類,假設「甲類」是資料非常敏感,涉及個人隱私或國家安全,這種一定不能開放,「乙類」是某種條件下可開放,「丙類」則是可以無償開放。當時花了好多時間跟國有財產局討論,因為只要屬於國家資產,就要遵循他們的法令。
資安有些問題可以解決:「去識別化!」但要做到什麼程度?歐洲國家有的寬、有的嚴,有人希望做到絕對去識別化,全世界高手都沒辦法破解,有的認為做到相對去識別化就好。然而,去識別化愈嚴格,資料的利用價值就愈低。如果我們的政策是希望資料被好好利用,也許沒必要那麼嚴格。這就牽涉到制訂政策的人,到底想興利、還是防弊?
公部門現在就遇到這問題。只要有人有意見、去抗議、變成媒體焦點,然後立法院質詢部長,這件事就關起來了。因為不同意見的存在,造成政策延遲,所以很多意見進到公部門、然後就沒消息了。
❝以後5G來臨,要改變那麼多產業跟舊法令,遇到這麼多不同意見,政府該怎麼辦?❞
Q:現代人每天生活累積的「數位痕跡」這麼多,好像很難防止被濫用?
A:像剛說的智慧路燈,可能是以後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公共建設。但請問,除了裝5G基地台,還能不能加入「人臉辨識」的功能?這應該要做公共議題的討論。如果有人臉辨識,抓犯罪很容易,但民眾哪知道你(政府)怎麼用?這樣的個資取得可不可以?
網路時代裡,凡走過必留下痕跡。從公部門擁有的資料來說,我建議要給老百姓一些基本權利,第一,要有記錄,誰看了它、誰用了它,然後,我可以要求調閱,避免自己的資料被濫用,這種「數位資料調閱權」的機制,一定可以做得到。
Q:有人擔心5G、AI等新興科技一旦普及,會搶走人類的飯碗、造成失業潮。您贊成這種論點嗎?
A:現在什麼技術出來,都會有失業潮。當科技改變人的行為,工作模式也會被改變,假使你現在做的事情,還是20年前在做的,而且竟然還沒被淘汰,那也太厲害了。人的職能必須隨著科技改變。現在技術變化太快了,學校教的東西,可能出校門兩年就用不到了,所以自我學習非常重要。
❝科技在改變人的行為,市場需求會變,產業也一樣,不管你要或不要。❞
反過來說,5G會改變產業,很多產業面對的問題反而是人才缺乏。以前一個職位只需要A技能,現在要會很多,「跨產業」的技能需求變得非常大。比方,假使以後街上的計程車都是「無人車」,車子可能愈來愈小,甚至只給單人坐,連小巷子都能鑽進去。我那天跟一個做電梯的客戶聊,說你們應該要想,以後無人車如果變成很小,是不是可以直接進電梯、把人載上樓?出現「door to door」的運輸服務。
Q:整個討論下來,好像「政府」體制才是5G等新興科技推動的障礙?
A: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個問題,台灣到底是希望大有為的政府;還是有效能的小政府?如果傾向有效能的小政府,很多事情政府可以不用管,如果每件事都要政府管,就要補充人力、列一堆預算、組很多委員會,這樣效率又會變慢。
我進公部門一趟,發現那個組織跟架構就是老舊,現在外面都在用智慧型手機了,馬上點了、講了就辨識出來,結果還有人拿著早期的Nokia手機跟你講,這怎麼溝通?
我真的認為,台灣不可能期待大有為的政府。我們該想想,政府能做的是什麼?所有企業都在做組織調整,為什麼政府的運作機器還是20年前的樣子?將來5G時代產生很多新東西,不能一直被政府卡死。5G應用最常被提到就是智慧金融、醫療跟交通,但這些都是高規管的行業,包括電信業也是高規管。
❝如果政府還是用20年前的監管方式,一定會跟不上!我們常在講產業要改變,其實,未來的政府也要改變。❞
像這次疫情就是這樣,愈來愈多人開始在家工作。我那天開一個會,匆匆從家裡趕到公司,結果會議室一個人都沒有,全部10個人都在螢幕上遠距參與。當未來世界變成這樣,我們期待政府扮演什麼角色?